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极大丰富了物质生活,彻底改变了人类衣、食、住、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拥有量,很多矿产资源包括油、气能源的储量都不足而不得不依赖进口,已成为保障民生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国用短短6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工业发达国家将近200 年的工业化历程,如今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GDP第二大国,但与此同时也还是世界第一资源消耗大国与进口大国,而环境污染之重已成为全球之冠。
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超全球所有国家,但经济发展模式仍然粗放,严重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日益对中国的发展造成巨大阻碍,如何破解这个魔咒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是中国著名的环境工程专家和环境教育家,参与并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与施行。
资源再生的意义
近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领先于全球,对于资源的消耗也因此而始终位列世界前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2008年所消耗的自然资源达226亿吨,几乎占全球消耗总量的1/3,是全球第二大资源消耗国美国的4倍。
钱易就此指出,中国自然资源总量虽然庞大,但人均拥有量却很低,而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则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她表示,对人类而言,任何资源都有其生命周期——从开采、提炼、生产、销售到最终的废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由资源到产品、再到垃圾的生命周期;而从客观的角度而言,资源再生就是要延长资源的生命周期。
“作为全球人均消耗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过去美国人生动地将资源消耗的过程描述为‘从摇篮到坟墓’,因为他们这时已经意识到要节约资源、要防止污染——从资源的‘摇篮’到废弃品的‘坟墓’,因此提倡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与阶段都要注意节约资源、防止污染,为此需要采取改进工艺、改进资源使用方式、方法等一系列的措施。”
她说:“最近十年美国人的理念发生了改变,对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的描绘也改变成了‘从摇篮到摇篮’,强调的是资源的再生。任何产品在报废后,都可以再生利用成为资源,这种资源再生的理念改变了人类经济增长的方式,包括消费的增长方式及消费的习惯也都会发生改变——这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地球资源消失的速度得以大幅度的减缓。”
钱易指出,在这个方面,资源短缺的日本远远地走在了中国的前面:“日本国土面积小,资源十分缺乏,早就觉悟到应该节约资源、再生利用可再生的废品,在回收利用各种固体废弃物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据此钱易表示,她认为资源再生具有三重方面的重大意义:
首先,可以缓解资源短缺的瓶颈,使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时间得以延长——资源的循环利用可以将自然资源的损耗减少到最小,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个时间在理论上甚至可以无限接近于无限;其次,环境污染可以减轻,过去废旧物品被称为垃圾,随意抛弃对方污染环境,现在垃圾被称为城市矿山,将得到分类回收利用,对环境的污染就必将大大减少,实现了变废为宝;再次,当前世界经济、中国经济都处于发展的低谷期,如果能够将资源再生作为新的目标与战略方向,中国将可以拥有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基点,衍生出许多新的相关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