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滨士院士通过对轮胎磨损部位的再制造实现了轮胎整体的循环利用,在军事和经济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钱易表示,这项相关的技术也已正在向民用领域进行推广,相信未来将在中国再生资源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钱易还呼吁,对于那些原本还没有使用城市污水系统的农村地区,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不去建设现行的城市污水、粪便处理系统,而改用更为节水、更为环保、更便于回收资源、能源的其他处理方式。
“将粪便用数倍、甚至于数十倍的水予以稀释后,还需长距离的流经城市地下管网,之后才能再对其进行后期的分离处理、以期实现对粪便的收集利用和循环用水,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够环保、不够节能、也不够绿色化的处理方式,完全可以从源头就实施更为适用的处理模式。”
由此钱易强调,资源再生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有技术因素、也有管理因素,还有宣传教育因素;有工业因素、也有农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
“中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未来应要加强在文化教育领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的教育,应采用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各类学校教育,以及媒体、文艺等社会教育渠道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手段——但目标不仅是学生,也要包括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和普通居民。”
“在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也要吸收国外的先进观念。最终的目的是形成热爱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
她说:“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化发展都要纳入相关法律,要加强政策制定和行政管理。特别是应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改变唯 GDP 至上的观念和做法。应该正确认识 GDP 的数量和质量———我们需要的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关注 GDP增长速率时,必须分析资源利用率及 GDP 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钱易特别指出:“联合国组织与各国各类机构都曾就经济发展作过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理念、得出了许多成果与指标,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借鉴、衡量与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