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协会动态

助力齐鲁乡村振兴 搭建文化交流桥梁

更新时间:2023-09-14 17:19:51点击次数:1697次字号:T|T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关键一环,发挥了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9月11日,山东省循环经济协会发挥纽带作用,为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与平阴县孝直镇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双方就儒家文化与“和”“孝”文化进行了深入交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二级巡视员康承宝、平阴县政协主席刘忠亮、孝直镇党委书记苏东润、省循环经济协会执行会长张忠莲等出席交流活动。

苏东润书记详细阐述了关于“和”文化传播与弘扬的设想。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首次赋予乡村建设“和”的内涵要求。当前,在黄河战略的历史机遇下,全面深入梳理我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和”文化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提升平阴县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名片具有重要意义。平阴县是“和圣”故里,立足县实际,从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文化振兴、营商环境打造、和乐育人等不同角度对“和”文化进行解读和阐发,全面发掘可以在当代转化利用的内涵与价值,拓展研究阐释空间,赋予“和”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协会执行会长张忠莲对孔子基金会莅临指导表示热烈欢迎,我们党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是对传统“和”文化的升华。“和”字的含义不断衍生,以儒家为主的诸子百家从不同层面开创性地提出了与“和”有关的“乐和、和谐、和合、和同、中和”等一系列范畴,共同构成了和文化的基本内涵, 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家乡平阴县深入发掘和升华这些合理的思想内核,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思想和实践指导意义。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二级巡视员康承宝高度评价平阴县委县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平阴县是千年古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孝直镇是和圣柳下惠故里,千百年来,“和”文化在这里生生不息、影响深远,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被广泛认同,是值得传承并发扬的文化精髓。希望通过本次交流,基金会和县委县政府在传统文化建设和传播方面达成一致,形成重要战略合作,深耕人文沃土,赓续历史文脉,从品牌建设、专家支持等方面,借鉴孔子基金会成熟的经验,打造“平阴模式”,塑造“山东样板”,不断书写传统文化“两创”新答卷。

交流体会:通过本次传统文化交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非常明显的利他性,其实就是“善”治经济,是传统文化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延伸阅读:“和”文化发源地—平阴县孝直镇位于儒家文化廊道和黄河文化廊道的交汇点。孝直镇是“和圣” 柳下惠故里,柳下惠(前720-前621),姬姓,展氏,名获,鲁国柳下邑人(今孝直镇人),谥号为惠。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曾三次高度称赞柳下惠,称之为“遗落贤人”。到战国时期,孟子分别在自己的著作《孟子·公孙丑上》《孟子·万章下》《孟子·尽心上》《孟子·尽心下》中五次提到柳下惠,对其做人做事不偏不倚给予“柳下惠,圣之和者也”的肯定性评价,“和圣”之称由此而来。《史记》《四书集注》《庄子》《荀子》《说苑》《新序》《列女传》《孔子家语》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孝直镇是“和圣” 柳下惠故里、“和”文化发源地的三大历史考证:一是传说,诸如“坐怀不乱”“三黜不去”“授词却敌”等;二是石碑:和圣苑村三座碑刻;三是族谱:孝直镇展洼村 目前存有光绪十一年(1885年)和光绪十八年(1892年)以及民国五年(1916年)所修三部《展氏族谱》。


(编辑:admin)
网站首页  | 客服中心  | 广告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