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专家,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南京大学等八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出版《循环经济学》《绿色发展经济学》等8部专著。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看,生态环境是“短板”。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城市河道水体发黑发臭,影响景观和城市形象甚至影响饮用水安全等。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补上生态环境的“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
从历史经验看,生态兴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20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也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导致近千人死亡;伦敦烟雾事件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人类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如,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一是举国上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度推进,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先后实施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污染治理力度之大、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高质量发展,必须生态优先。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良好的植被、优美的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也是广大群众的时代诉求。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既能筑牢民生之基,又能扩大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高质量发展应体现在创新成果供给上。要聚焦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攻关,不断推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潜力大的科技产品,提高成果转化率。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低消耗、高效益、高质量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生态文明,生活富裕但生态退化也不是生态文明。
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的划定,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以山水林田湖草为系统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健全生态休养生息制度,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使绿色富民惠民。
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抓手,以解决地怎么种为导向,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发展放心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把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绿色消费,将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将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
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产业生态化,要促进传统产业生态化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也要产业化。绿色发展是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下的发展。要以绿色发展为基色调,开展生态设计,施行清洁生产,减少有毒有害原辅料的使用;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形成固体废物产生量小、循环利用率高的生产方式;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企业入园,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完成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任务。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必须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紧紧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任务,以污染企业整治和达标排放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以散煤清洁化替代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以公路转铁路和柴油货车治理为重点,优化运输结构;以绿化和扬尘整治为重点,优化用地结构。要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大力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技术,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采用氧化塘等生态措施分散处理农村污水;打通生活垃圾、水处理污泥、河道淤泥处理的产业链条,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达到环境质量改善的目的。
以制度创新作为保障。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资产化,使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一是完善绿色生产制度设计,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将环境保护成本纳入价格,促进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的生产,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完善绿色消费制度设计,让绿色成为新的消费导向。三是完善绿色金融制度设计,提高金融服务经济系统的能力。四是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机制,保证生态文明制度得到更好实施。